保健食品当药吃?市场监管总局发公益广告揭欺骗“套路”
6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防范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公益广告,该广告围绕“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的核心理念,引导全社会科学认知保健食品,提醒广大消费者理性明白消费,切实提高防范欺诈和虚假宣传的意识。公益广告发布是保健食品“五进”专项科普宣传活动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活动于2019年5月至12月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
视频:保健食品当药吃,停了降血脂的药
保健品虚假宣传的常规“套路”是什么呢?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防范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公益广告,“套路”重现,你能过关斩将,识别哪些是“坑”吗?
宣传片展示了一个会销讲座现场,穿白大褂的“医生”宣称自家的保健食品对许多慢性病都有疗效,可以说是“包治百病”。温柔的推销员则告诉老年消费者,买了该保健品,不仅省下了药钱,还送免费旅游。心动的消费者买了产品,停了降血脂的药,隔段时间去医院复查,结果血脂并没有下降。医生严肃提醒:“保健食品不是药,不能用于疾病治疗,病人不能拿它当药吃。”
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不得声称或者暗示广告商品为保障健康所必需;不得与药品、其他保健食品进行比较等。同时,保健食品广告应当显著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整治:对保健市场乱象持续加压
国家对保健市场乱象的整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加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也在逐步提高。
今年1月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13部门召开联合部署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重点整治以老年人保健品及广告宣传中存在的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等突出问题和通过免费体验、举办会议讲座、旅游、义诊等形式销售保健品行为等。
4月18日,“百日行动”集中执法阶段顺利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收官”,长效监管机制仍在建立中。
4月2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有关情况。从1月30日至4月2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先后5次曝光100个典型案例,其中19起存在违反或涉嫌违反《广告法》行为,这些案件涉及问题主要集中在非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发布虚假广告、未经审核发布保健食品广告等。
5月15日,总局发布“关于认真做好‘百日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里面提到,要继续抓好科普及普法工作。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开展融媒体式的立体化宣传,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共同建立起健康科普和普法长效宣传机制,用科学的、正面的发声,对“虚假宣传”“夸大宣传” 等乱象形成压倒性态势。
宣传:保健食品“五进”专项科普宣传活动有序推进
公益广告发布是保健食品“五进”专项科普宣传活动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活动于2019年5月至12月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
“百日行动”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保健食品问题上再有新举措。5月1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保健食品‘五进’专项科普宣传活动的通知”。里面提到,为进一步普及保健食品知识,促进全社会科学认知保健食品,提升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意识及自我防护意识,构建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科普宣传网络,经市场监管总局同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保健食品“进社区、进乡村、进网络、进校园、进商超”专项科普宣传活动(以下简称“五进”活动)。
活动组织要求其中之一是突出重点。科普宣传重点内容:保健食品基本概念、功能声称、适用人群、标签标识等基本常识和广告管理、生产经营要求、主要监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宣传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物”的核心理念,强调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药品的区别。
此外还要丰富形式。通过发布消费提示、讲解常见欺诈套路及防范指南、曝光典型案例等,增强消费者自主防范意识。组建专业科普知识宣讲团队,编制科学权威客观的宣传素材。积极开发使用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载体,包括编写、发放书面材料,制作、展示H5、海报、展板等,编制、播放公益广告、短视频、微电影、动漫等。
文字:新浪潮记者 赵祯